一河一示范,為城市品質環境錦上添花
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3年4月27日訊 4月26日上午,深圳市西部市級中心區七彩碧道建設工程一期開工儀式于沙井河邊舉行。寶安區水務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松崗河、排澇河、沙井河、上寮河、潭頭河、新橋河碧道設計、監理及承建單位負責人與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悉,寶安區嚴格遵循廣東省、深圳市的碧道建設理念,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推動全區碧道的建設,在全市率先編制了寶安區碧道建設總體規劃、寶安區碧道詳細規劃,形成了全區碧道“一張藍圖、分片實施”的總體規劃部署。
已建成碧道160.79公里,全市各區排名第一
2022年3月,寶安區召開第三次規劃土地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會議提出碧道建設三大原則:
——以人為本、統而有力、統而有度:積極銜接綠道、慢行道建設,更好地服務市民群眾;
——規劃銜接、復合布局:綜合考慮碧道的功能性、景觀性和生態性,科學設計各類功能設施;
——因地制宜、分級分類:圍繞市民群眾的需要,分步推進全區碧道建設。
根據寶安區制定的《建設規劃》項目安排,全區計劃安排碧道項目43個、建設總長260.54公里。截至2022年底,寶安區已累計建成30個碧道項目,建成總長160.79公里,全市各區排名第一。
——2020年建成茅洲河碧道試點段、石巖湖碧道等2個項目,建成長度36.9公里;
——2021年建成蠔鄉湖公園碧道、紅墳湖-定崗湖濕地碧道等12個項目,2022年累計建成長度35.35公里;
——2022年建成九圍生態庫碧道、寶石湖生態庫碧道等16個項目,2022年,全區累計建成長度88.54公里。
一河一示范,全面支撐市級西部中心品質環境提升
2023年,寶安區重點加快深圳市級西部中心六道一體化打造,堅持“先環境后功能、先碧道后節點”的原則,一河一示范,全面支撐深圳市級西部中心品質環境提升,提升區域環境服務效能。愿景是打造特征級水網,支撐深圳市級西部中心品質環境的戰略資源,形成繽紛碧道網、魅力水岸城。功能定位為——維系安全、親自然的生態魅力骨架;科技交往與孵化的都市創新舞臺;家庭休閑、樂享人文的多彩生活秀場。
一期工程建設總長15.62公里,總長度約占涉及六條碧道總長的39.2%。為保證深圳市級西部中心碧道建設效果整體性、建設周期一致性,寶安區擬對6個項目集合、委托一家施工單位實施,并采用全過程工程咨詢模式,實現高質量建設。
“一脊一帶二十廊”,匹配“黃金內灣”城市環境
目前,寶安區正加快碧道詳規編制及報審工作。將聚焦深圳市“山海連城”工作部署,統籌全區33條河流藍脈,通過主脈+支脈+毛細水脈三級碧道規劃框架接入“一脊一帶二十廊”。
積極推動規劃融合、復合布局,貫通全域的濱水游憩骨架,夯實山海連城藍綠生態基底。重點聚焦第一批(新圳河、西鄉河、石巖河、茅洲河(試點段)等4條)及第二批(西部市級中心區6條、深港先進制造業合作區4條)14條碧道詳規,規劃總長99公里,計劃塑造184.3公頃高品質綠地,打造73個特色活力節點,貫通145.6公里慢行道,建設23座人行天橋,完善32處便民服務設施,輻射周邊1612公頃區域,打造與寶安“黃金內灣”相匹配的城市環境。高標準推進碧道(一期)建設。
寶安區按照先環境后功能、先碧道后節點要求,緊扣“422133”工作主框架,2023全年計劃建成碧道35公里。通過碧道建設接入“一脊一帶二十廊”。
●一脊。通過石巖河碧道(一期)串聯五指耙山廊打造寶安山脊帶,從水務公園至塘坑橋段,通過構建石巖生態脊梁,助力“山湖石巖”建設。目前正在開展初設報審,力爭二季度開工。
●一帶。依托茅洲河干流碧道(不含試點段)寶安段項目,連通排澇河口及沙井河口兩處斷點,貫通茅洲河河口至前海灣48公里海岸帶,力爭年底前完成項目可研。
●西鄉河水廊。主要依托新圳河碧道(一期)、西鄉河碧道(一標段)建設,服務寶安中心區、桃花源科技創新生態園區,構建連山通海的濱水公園帶,力爭5月前完工示范段。
●沙井-新橋河水廊。以深圳市級西部中心碧道水網為骨架,高標準建設沙井河、松崗河等西部中心6條碧道(一期),提升西部城市中心品質環境,目前已完成施工招標工作,計劃4月底前進場。
●同步加快推進深港合作區4條(沙福河、下涌、坳頸涌、機場外排渠)碧道(一期)前期工作,目前開展初設報審,力爭二季度開工。
(陳志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