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深圳設計周以“世界設計深圳動能——深圳‘設計之都’15周年”為主題,將于2023年4月27日到5月6日舉辦。今年是深圳獲得“設計之都”稱號15周年,深圳設計周是深圳“設計之都”建設最重要的品牌活動,同時也是深圳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15年來,深圳設計產業取得了哪些發展?深圳設計為什么行,又將給世界設計提供怎樣的動能?直新聞推出融媒體系列報道予以深入、全面的剖析與展望。
2008年11月,深圳獲批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當時的深圳還不到三十歲,就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中國第一個、全球第六個“設計之都”。全球創意城市網絡官方網站這樣介紹深圳:深圳是中國主要的設計中心和領先的設計城市之一,中國現代設計的理念逐漸在深圳萌芽,并日益融入到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活中。
15年過去了,“設計之都”的朋友圈大了許多,可是放眼全球,深圳年輕的特質依然十分亮眼,柏林、都靈、赫爾辛基、名古屋、萬隆、庫里奇巴,深圳與它們相比,城市歷史顯得十分“濃縮”,深圳憑什么成為中國設計領域的先鋒城市?為什么說世界設計需要深圳動能?站在“設計之都”15年的歷史節點上,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深圳具有開放基因為世界設計提供承載地
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造就了深圳高速增長的奇跡,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呼喚之下,新興城市快速生長,由此集聚了大量的社會活動,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平面設計等也隨之快速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深圳整座城市就猶如大型的設計試驗場,為各行各業的人施展設計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深圳建筑師余加曾以施工防護圍布為材料,創作了一個名為《結網記事》的裝置作品,創作理念就是,每一次施工防護圍布被取下來的時候,城市就完成了一次進化和成長,施工防護圍布就是深圳歷史的“結繩記事”。
而海外媒體則把深圳的快速成長拉到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維度來看,英國《衛報》2016年在報道中說中國珠江三角地區見證了人類歷史上最快的城市擴張——一個1979年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如今轉變成了全球經濟超級大國的制造業中心地帶,而一系列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項目仍在進行中,包括交通、能源、供水以及電信網絡等?!缎l報》在報道中說,希望用衛星圖片和稀有檔案照片記錄下這一驚人的變化。這些珍貴的照片也直觀展現了高速成長下的城市設計變遷。
深圳高速成長的魅力在過去40年里一直保持著對全國乃至國際人才的強大吸引力,當不同膚色、地域、文化背景、職業經歷的人匯聚在一起的時候,自然會發生碰撞,而這種碰撞也造就了城市的先鋒意識以及自由氣質??梢哉f,開放是深圳這座城市自帶的基因,扎根深圳的意大利建筑師弗萊迪說:深圳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城市,在歐洲,人們聊天聊到最后都是談面臨的各種問題,但在深圳,每一次都是討論一起合作的可能性。
所以深圳的創新不是時代給予的運氣,成為“設計之都”也不是偶然。19世紀的倫敦、20世紀的紐約,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凡是能夠成為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發動機的城市,也注定會成為“設計之都”。
而今年深圳設計周的理念就是將整座城市作為展廳,營造全民參與的設計嘉年華,這本身也證明了設計已經融入深圳的城市血液,無處不在。2023年深圳設計周打造以8場主題活動、21場系列重點活動和N個分會場星展場為主要內容的“8+21+N”立體式、矩陣化活動體系。
重頭戲包括開幕式暨全球“設計之都”城市峰會、全球設計師大會和頒獎典禮、深圳環球設計大獎獲獎作品展、深港澳青少年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和深港澳數字設計三城展等。各類展覽、論壇、藝術節、各類交流活動無所不有。展覽的主題更是包羅萬象:家居、汽車、古代裝飾品、本土設計珠寶品牌,甚至還有藝術織毯專門展。這就是深圳對于世界設計的承載力。深圳設計周期間還將發布引領全球設計發展的“深圳倡議”,當企業家、藝術家、科技工作者、策展人等各行各業精英在一起碰撞的時候,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十分值得期待。
深圳制造業發達為世界設計提供產業動能
設計與單純的藝術創作不同,更加偏重實用性,需要可落地。身為“中國工業第一城”的深圳便因為發達的制造業以及高效的物流供應鏈,成為全球設計網絡中的關鍵一環。例如有服裝公司表示,深圳是服裝研發和制作的基地,在意大利米蘭則是進行產品發布、走秀、媒體宣傳等。
深圳是全球“打樣中心”,雖然近兩年美國及歐洲部分企業流露出想將部分制造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意向,但世界貿易運輸主要依靠巨型集裝箱船,亞洲其他制造業中心缺乏能夠容納最大型船舶的港口,海外財經媒體說中國的港口實力讓西方無法脫鉤。深圳港目前集裝箱吞吐量居全球第四位,這樣解釋了為什么企業將研發中心設在深圳,因為世界級大港能提供通達全球的貨運網絡,物流業態的發達會極大增強時尚產業的輻射能力。
此外,深圳愈發展現出科技賦能設計的特質。以時尚產業來說,在深圳創立品牌的香港企業家就表示,科技與時尚結合,完全可以為服裝產業開拓新的空間,比如利用華為的人工智能App——Fashion Flaire,能使時裝設計更加高效。還可以打造元宇宙的數字化平臺,突破時空局限,讓海外設計師直接到元宇宙的展覽室里面展示作品。
深圳在科技、制造業上的強大基礎,得益于頂層設計的前瞻性。2022年,深圳市提出重點發展壯大“20+8”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要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或“未來產業”兩個面向,其中也包括時尚產業。產業集群本身就包含著跨界的合作的概念,深圳市其實是在產業政策的層面,去創造一種適合設計融入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土壤。
深圳“20+8”的產業政策與同為“設計之都”的意大利都靈有異曲同工之妙,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城市中心主任里基?伯德特(Ricky Burdett)認為,都靈之所以可以涅槃重生就是因為在皮埃蒙特(Piedmont)大區在陷入衰落的時候采取主動,允許大學、基金會和產業界相互之間大舉投資,建立起高科技創新集群。
此外,深圳的人口結構非常年輕,是一座人口平均年齡只有32.5歲的城市,創意產業的主力軍是年輕人,同時年輕人也是對新產品接受較高的消費人群。截至2022年末,深圳全市已開業購物中心總體量達到1449萬平方米,排名全國第五,深圳本身就是一個潛力很大的設計產品消費市場。
從全球范圍來看,綜合制造能力、物流便利度、營商環境、開放程度、消費市場等因素來看,像深圳這樣能夠為設計提供完整閉環的城市并不多見。比如德國柏林,柏林約有2300個小型的創意工廠和單元,有16.5萬的創意產業從業人員,不過時尚產業在柏林設計和推廣,但不會在柏林制造。
在本屆深圳設計周上,“科技+設計”“產業+設計”都是展示的重點,屆時將以“20+8”產業設計走廊為基礎,以跨界為方式,用藝術化的方式表達將設計與產業相融合,呈現一個設計激發產業新動能的藝術連廊。
深圳城市設計經驗為世界提供治理范本
2023年深圳設計周還將舉辦“山海連城”城市設計走廊主題展,讓觀眾沉浸式了解深圳“一脊一帶二十廊”城市生態骨架?!吧胶_B城”計劃既是一種城市設計,也涉及生態治理、城市公共服務等多領域的問題,同時也與民生有著密切的聯系。通俗來說,“山海連城”計劃就是將過去因為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而割裂的山體(主要是生態環境系統)進行修復,使其重新連接。而且生態治理的復雜之處在于,既要尊重自然的稟賦,又要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在一篇名為《如何以“深圳速度”成為海綿城市》的報道中,闡述了深圳在生態治理上的難點,深圳屬季風氣候,夏季常有暴雨,冬季降水稀少,《自然氣候變化》雜志的一項研究將深圳列為世界上十大最容易因洪水造成損失的城市之一。傳統的設計理念會通過管道、水壩、海堤和水處理廠等“灰色”基礎設施來治理洪水,但是傳統排水基礎設施難以應對頻繁發生的城市內部洪澇。而深圳則是選擇建設高密度的綠道網絡來解決洪澇問題,深圳現已擁有總長度超過2300 米的高密度綠道網絡。
深圳灣公園也是海綿城市技術的優秀案例,在其13公里的海岸線沿岸沒有大型建筑物,高速公路、建筑物和住宅區都在公園后面,遠離海洋并且不會被洪水淹沒。而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每年固碳900多噸,相當于328個美國家庭每年使用的能源。這就是今年深圳設計周所強調的一個重要方面——設計解決城市治理難題。
英國《金融時報》說人們應該重視河流對城市的作用,人們最初因塞納河而在巴黎定居,泰晤士河成就了現在的倫敦,紐約市版圖的三分之一是水面。而據統計深圳有500多條河流,在“山海連城”計劃下,如何讓河流融入深圳的城市設計,造就更美的環境,也是“深圳設計”題中應有之義。
正如深圳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朱榮遠說,設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實事求是,是以未來的價值取向,改變當下的一些現狀,滿足社會與百姓的需求,相信這也會是全球設計所追求的共同價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