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可能是中國最“圓”的城市。
它的圓,你可以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里感受得到。
(資料圖片)
小吃店里,本地人最經常吃的食物叫“肉圓”;體育場內,梅州人最擅長的運動,足球,圓的;而梅州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筑—圍屋,更是充滿了與圓有關的意象。
客家圍屋 圖源:圖蟲創意
客家圍屋,是整個客家民居的母體,是一種把家、堡、祠三種功能融為一體的大型圍合型、防御性民居建筑,遍布廣東省梅州市的各縣市之中。
如今,居住在圍屋中的人越來越少,不少圍屋傾圮、拆毀,或閑置,但對客家人來說,圍屋仍然是很多人心中難以割舍的處所,是客家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心靈故居”。
圍與圓
想知道客家建筑為何多“圓”,首先要了解“圍”在客家文化中的概念。
在歷史研究領域關于客家從何而來這個問題還有一些爭論,但普遍認為贛、閩、粵三省的客家民系的祖居地為中原地區。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大遷移,先后流落南方。
這些南遷的中原百姓背井離鄉,客居在南方諸省,再與當地的原著居民相融合,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客家人。
由于飽受戰爭苦難與遷徙的顛沛流離,客家人從骨子里痛恨戰爭,具有極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家族凝聚力,這樣的印記外化在了建筑上。
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樓、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體現。而在這些建筑中,不管他們是方形還是圓形,其實突出的都是一個“圍”的概念。
方形圍屋-泰安樓 圖源:圖蟲創意
客家人作為從中原而來的“客人”,在遷徙所到之處,難免會與原住民就生產資料等資源產生爭端,而為了保障本族人能夠抵抗外敵,客家人便設計出了適合他們的居所—圍屋。
除此之外,客家建筑中“圍”的結構,也承載了客家人的情感寄托,表達了建筑功能中精神方面的需求。
有學者曾在論文中從人文的角度分析了圍屋的精神內涵。
客家人之間往往存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聯系,這一血緣紐帶外化表現為建筑物的建筑形象——即“圍”型結構,同時“圍”型結構又反作用于家族成員之間的聯系,產生了強化家族凝聚力的建筑功能。
客家人 圖源:圖蟲創意
而這樣的精神內涵,在圓型圍屋中有著更為突出的體現。
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安靜的象征,代表著一家人團結互助和諧共處。
圍與圓之間,盡顯客家人的特性和品質。
花萼樓的故事
想要深入了解客家圍屋的代表作,就不得不提粵東梅州大埔的花萼樓。
花萼樓位于梅州市大埔縣聯豐村,是客家土圍樓的典型代表。它由林氏先輩援宇公經手興建,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
花萼樓 圖源:圖蟲創意
花萼樓一共有三層,為土木結構,正中為大廳,是祭祀祖先、合族議事的地方?;ㄝ鄻浅蕡A環狀的巨大樓體內被分為28個上下三環貫通的單獨戶型,即可供28戶人家使用,各戶可單獨上頂樓,通過回廊,又可戶戶通連。
幾百年來,林氏后代在這里生活,后來由于保護文物及安全等問題,花萼樓重修過幾次,變成了一個景點。
但是對于林氏后人來說,這里仍然是他們最原始的精神寄托。
花萼樓的門口 時代周報 黎廣/攝
“我就是在北邊三樓的屋子里出生的,在這里生活了四十多年,最鼎盛的時候,這里面的28趟住了三十多戶人幾百號人?!被ㄝ鄻呛笕肆肿用钢龢堑囊婚g小房間說。
林子名出生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做過四年民辦學校的老師,當過十幾年的赤腳醫生,在村子里有很高的威望。
82歲的林子名 時代周報 李杭/攝
不過對于這座圍屋是如何選址誕生的,林子名有點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意味。
他說四百年前的林氏祖先,平日里把當地特有的石灰,沿著梅潭河而下賣到下游的城鎮,然后再慢慢沿著山間小路走回來。
“走到村口山頭的時候,他就會拿出喇叭一頓亂吹,在家里的妻子聽到喇叭聲就知道石灰賣得好,于是馬上生火做飯,這樣他到家的時候,飯菜剛好出鍋?!?/p>
林子名講得繪聲繪色,之后的故事畫風突變,“有次他往回走,在半路睡著了,醒來發現一匹白馬,背上馱著兩麻袋銀錠,就趕著馬回了家,和族人商量之后,便決定蓋一座圍屋?!?/p>
林子名實際上在暗示那匹馬背上的銀子,是當地土匪劫持而來,但既然土匪已經流竄到了村寨附近,不如所幸用這批銀子蓋一座兼顧防御和生活功能的圍屋,花萼樓從此拔地而起。
雖然已經搬到附近的新房住了十幾年,但林子名還是忍不住懷念居住在花萼樓里面的日子?!澳悴灰此F在看起來破,這個房子住起來很舒服的,冬暖夏涼,通風非常好?!绷肿用f如果可以,還愿意回到圍屋里居住。
花萼樓里面的井 時代周報 李杭/攝
林子名口中幾百年的老屋比現代化的新房更舒服的說法,顯然有一種浪漫的成分在,從他環顧四周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懷念的其實并不是里面的居住條件,而是過去一個大家族聚集在一起的那種熱鬧、溫馨的氛圍。
“過去這里面人多,尤其是春節的時候,特別熱鬧,正月初三是我們這祈福的日子,早上村民們會組成游行隊伍,從花萼樓出發,游走全村,每到一個地方,鞭炮齊鳴,村民虔誠鞠躬獻香。儀式結束后,全村人聚在集花萼樓內,進行最重要的儀式“叩許”,祈求家和萬事興?!?/p>
說完,林子名點燃一根香煙,坐在大門邊的石臺階上靜靜的抽著,那一刻他既是花萼樓的“看門人”,也是一個已經過去時代的守護者。
客家文化的“守門人”
為了不讓客家文化的根與魂丟失,花萼樓的后人一直守候著這座在風雨中矗立了百年的建筑。
如今,把花萼樓完整地交給下一個400年的任務,落在了林子名的兒子,林江河的身上。
2000年,林江河走出花萼樓,到外面發展,讀完書后他去參軍,退伍后又到東莞工作了十年,然而漂泊在外的他,時常惦記著花萼樓的未來。
后來,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回到家鄉發展,競選成了村主任,從那時候開始,他便一心撲在了花萼樓的修復和活化工作中。
作為花萼樓后人,他希望能夠保存好這座建筑,以便子孫后代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作為村干部,他還希望能夠活化好這座建筑,讓更多人能夠看到這座魅力的傳統建筑。
這十多年間他協助修繕花萼樓門前的廣場和停車場,完善花萼樓內的消防,并新設大埔民俗館等等,花萼樓的點滴改變,林江河都參與其中。
如今,花萼樓的門票收入一年可以達到幾十萬,排除需要交給政府的部分,林氏的30多個人家,一年一戶能夠分到兩千多。
除此之外,在駐鎮幫扶村工作隊工作人員的建議下,林江河還帶領村民們在梅潭河附近的土地上摘種起了百香果。
村民家里種植的果樹 時代周報 李杭/攝
“原來的耕地現在都改種百香果了,有的人挑出去賣,也有的人在網上賣?!绷肿用f。
“旅游+采摘”的模式,讓花萼樓的人氣旺了起來,讓聯豐村的村民有了更多的收入,也讓這個傳統的村落不至于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
“現在確實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在東莞大坪那邊,但是因為這邊現在變成了旅游區,有錢賺,所以還是有不少人守在這里的?!绷肿用f。
可能就是這份堅守,讓客家文化有了傳遞。
花萼樓是圓的,在后人看來,圓的概念不僅外化在建筑上,也內化在了每個客家人的心里,以安身立命和團圓的形式。
關鍵詞: